禹城:“蒜”出致富路 丰产又丰收
禹城:“蒜”出致富路 丰产又丰收
禹城:“蒜”出致富路 丰产又丰收走进禹城市(yǔchéngshì)梁家镇,田间地头里都是(shì)忙碌的蒜农们,采蒜收蒜、有条不紊。路边、地头,打包的大蒜一包挨着一包。一辆辆满载大蒜的卡车从田间驶过发往(wǎng)各地。在浓郁蒜香中(xiāngzhōng),一幅产业兴、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。
一场直播卖出4吨大蒜,蒜田变身带(shēndài)货直播间
“家人们,我们的(de)大蒜都是从(shìcóng)地头里现拔的,大小匀称,质量上乘 现拍现发,坏蒜包赔。拍黄瓜、捞面条,少不了梁家大蒜。需要的拍1号链接。”在梁家镇大杨村,新农人主播正在蒜田里开展沉浸式(shì)直播,全方位展示梁家大蒜的独特魅力(mèilì),吸引众多消费者火热下单。一场直播下来(xiàlái),收到了上万订单,预计卖出大蒜4万余吨。
今年,梁家大蒜除了传统的销售模式,还搭上了“数字快车”,利用抖音直播的方式(fāngshì),更加(gèngjiā)快捷地直达全国消费者的厨房和餐桌。
据了解,梁家镇(zhèn)将电商产业作为乡村(cūn)振兴的关键变量,以党组织(dǎngzǔzhī)领办(lǐngbàn)电商服务综合体为突破口,积极整合资源、发挥优势,建设1处农村主播培训基地。搭建“电商团队+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利益联结平台,为梁家大蒜等特色产品提供了新(xīn)销路,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周边群众增收。
百年传承持续发展,“小蒜头”长成富民(fùmín)大产业
梁家镇大蒜种植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,凭借优质土壤与灌溉条件,现有万亩标准化(biāozhǔnhuà)种植基地,形成15个专业种植村集群,年产量超(chāo)3000万斤。“今年(jīnnián)蒜薹每斤(měijīn)1.1元,毛蒜1.6元一斤,今年收入比较可观!”大纪村蒜农杨兆运喜笑颜开。
大蒜长得好,技术是关键。在大蒜种植期,梁家镇农业专家实时监测天气,精准发布采收期预报(yùbào)与灾害预警,预警助力(zhùlì)农户提前规避阴雨天气,保障(bǎozhàng)蒜品质量。同时,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病虫害绿色(lǜsè)防控(fángkòng)等(děng)绿色种植技术,推动大蒜增产增收。据统计,今年蒜薹平均长度达45厘米,蒜头亩产突破4000斤,亩产提升30%,成为市场抢手的“绿色金条”,全镇蒜农人均增收超万元。
“现在我们收蒜一般(yìbān)每天能收几百吨,收完以后先不卖,几个月以后再(zài)出库供应市场,价格会更好。”大纪村收购商说。
为提升产业附加值,梁家镇积极(jījí)构建“产供销储加”一体化体系。6座现代化冷库实现错峰(cuòfēng)销售,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合开发蒜片、蒜粉等深加工产品,成功斩获(zhǎnhuò)“德州名牌”称号。通过“农超对接”模式,梁家镇大蒜直供山东商业集团等大型商超(shāngchāo),部分(bùfèn)蒜薹更走出国门,产业竞争力持续攀升。
产业就业双轮(shuānglún)驱动,家门口捧起“金饭碗”
“我(wǒ)今年种了60亩蒜(suàn),一(yī)亩地能收鲜蒜3800斤。现在市场(shìchǎng)价格每斤湿蒜能卖1.6元左右,这样算下来,光卖蒜一亩地就有6000元的收入。”聊起今年的大蒜行情,种植户杨先泉满脸喜悦,“现在拔蒜虽然累,但一想到收获后的好收入,辛苦也觉得值。”
大蒜在种植、盖膜、除草、管理、收获的(de)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的投入。种植大蒜不仅给蒜农带来(dàilái)了经济收入,还带动了周边农民(nóngmín)的就业。
在大杨村,二十余名群众正在地里采收大蒜。经过采蒜机作业后的蒜田,土质更加疏松。蒜工们或(huò)坐或蹲(dūn),两手共同开工,一拉一拔,蒜头就被连根拉起,有序摆放在一边。“岁数(suìshù)大了(le)不能出去打工(dǎgōng),在这里采蒜既能顾家又能赚钱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!”村民张诗菊的话道出心声。
每逢(měiféng)采收季,超千名村民(cūnmín)在(zài)蒜田就业,日均收入150元,10余天可增收近2000元。按照目前大蒜市场行情,全镇大蒜种植纯收入比传统种植每亩地能多收上千元,能带动就业3000余人(yúrén)。通过发展大蒜产业,老百姓的钱包鼓了起来,乡村振兴步伐也更加坚实。
梁家(liángjiā)镇党委书记(dǎngwěishūjì)朱英开表示,未来梁家镇将深化“有机(yǒujī)种植、精深加工、高端销售”三位一体发展模式,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让“禹城大蒜”香飘全国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。
(大众新闻通讯员 梁文忠(liángwénzhōng))
走进禹城市(yǔchéngshì)梁家镇,田间地头里都是(shì)忙碌的蒜农们,采蒜收蒜、有条不紊。路边、地头,打包的大蒜一包挨着一包。一辆辆满载大蒜的卡车从田间驶过发往(wǎng)各地。在浓郁蒜香中(xiāngzhōng),一幅产业兴、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。
一场直播卖出4吨大蒜,蒜田变身带(shēndài)货直播间
“家人们,我们的(de)大蒜都是从(shìcóng)地头里现拔的,大小匀称,质量上乘 现拍现发,坏蒜包赔。拍黄瓜、捞面条,少不了梁家大蒜。需要的拍1号链接。”在梁家镇大杨村,新农人主播正在蒜田里开展沉浸式(shì)直播,全方位展示梁家大蒜的独特魅力(mèilì),吸引众多消费者火热下单。一场直播下来(xiàlái),收到了上万订单,预计卖出大蒜4万余吨。
今年,梁家大蒜除了传统的销售模式,还搭上了“数字快车”,利用抖音直播的方式(fāngshì),更加(gèngjiā)快捷地直达全国消费者的厨房和餐桌。
据了解,梁家镇(zhèn)将电商产业作为乡村(cūn)振兴的关键变量,以党组织(dǎngzǔzhī)领办(lǐngbàn)电商服务综合体为突破口,积极整合资源、发挥优势,建设1处农村主播培训基地。搭建“电商团队+村集体经济组织+农户”利益联结平台,为梁家大蒜等特色产品提供了新(xīn)销路,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周边群众增收。
百年传承持续发展,“小蒜头”长成富民(fùmín)大产业
梁家镇大蒜种植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,凭借优质土壤与灌溉条件,现有万亩标准化(biāozhǔnhuà)种植基地,形成15个专业种植村集群,年产量超(chāo)3000万斤。“今年(jīnnián)蒜薹每斤(měijīn)1.1元,毛蒜1.6元一斤,今年收入比较可观!”大纪村蒜农杨兆运喜笑颜开。
大蒜长得好,技术是关键。在大蒜种植期,梁家镇农业专家实时监测天气,精准发布采收期预报(yùbào)与灾害预警,预警助力(zhùlì)农户提前规避阴雨天气,保障(bǎozhàng)蒜品质量。同时,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病虫害绿色(lǜsè)防控(fángkòng)等(děng)绿色种植技术,推动大蒜增产增收。据统计,今年蒜薹平均长度达45厘米,蒜头亩产突破4000斤,亩产提升30%,成为市场抢手的“绿色金条”,全镇蒜农人均增收超万元。
“现在我们收蒜一般(yìbān)每天能收几百吨,收完以后先不卖,几个月以后再(zài)出库供应市场,价格会更好。”大纪村收购商说。
为提升产业附加值,梁家镇积极(jījí)构建“产供销储加”一体化体系。6座现代化冷库实现错峰(cuòfēng)销售,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联合开发蒜片、蒜粉等深加工产品,成功斩获(zhǎnhuò)“德州名牌”称号。通过“农超对接”模式,梁家镇大蒜直供山东商业集团等大型商超(shāngchāo),部分(bùfèn)蒜薹更走出国门,产业竞争力持续攀升。
产业就业双轮(shuānglún)驱动,家门口捧起“金饭碗”
“我(wǒ)今年种了60亩蒜(suàn),一(yī)亩地能收鲜蒜3800斤。现在市场(shìchǎng)价格每斤湿蒜能卖1.6元左右,这样算下来,光卖蒜一亩地就有6000元的收入。”聊起今年的大蒜行情,种植户杨先泉满脸喜悦,“现在拔蒜虽然累,但一想到收获后的好收入,辛苦也觉得值。”
大蒜在种植、盖膜、除草、管理、收获的(de)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的投入。种植大蒜不仅给蒜农带来(dàilái)了经济收入,还带动了周边农民(nóngmín)的就业。
在大杨村,二十余名群众正在地里采收大蒜。经过采蒜机作业后的蒜田,土质更加疏松。蒜工们或(huò)坐或蹲(dūn),两手共同开工,一拉一拔,蒜头就被连根拉起,有序摆放在一边。“岁数(suìshù)大了(le)不能出去打工(dǎgōng),在这里采蒜既能顾家又能赚钱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!”村民张诗菊的话道出心声。
每逢(měiféng)采收季,超千名村民(cūnmín)在(zài)蒜田就业,日均收入150元,10余天可增收近2000元。按照目前大蒜市场行情,全镇大蒜种植纯收入比传统种植每亩地能多收上千元,能带动就业3000余人(yúrén)。通过发展大蒜产业,老百姓的钱包鼓了起来,乡村振兴步伐也更加坚实。
梁家(liángjiā)镇党委书记(dǎngwěishūjì)朱英开表示,未来梁家镇将深化“有机(yǒujī)种植、精深加工、高端销售”三位一体发展模式,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让“禹城大蒜”香飘全国,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。
(大众新闻通讯员 梁文忠(liángwénzhōng)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